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 » 成功故事 » 正文

全球报道: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离世,生前曾坦诚很焦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06  来源:微博
核心提示:全球报道: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离世,生前曾坦诚很焦虑此消息一出,很多互联网业内人士感到很吃惊,为此慨叹太可惜。国内领

全球报道: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离世,生前曾坦诚很焦虑


此消息一出,很多互联网业内人士感到很吃惊,为此慨叹太可惜。国内领先的移动医疗企业一呼医生的创始人及CEO马海平在其朋友圈发布:移动医疗行业今年起整体低迷,张锐的离去无疑对春雨医生和整个行业都是一个巨大损失。


有业内人士说,当初张锐创立春雨医生的初衷是因为一段云南行经历,曾在去云南的路上,张锐看到云南大山的穷人家因为没钱以及路途遥远而没办法给小孩子就诊而病死在他眼前,当下便跪着发誓,要用科技的力量解决中国老百姓尤其是穷乡僻壤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无效率的问题。


看病难一直是大家多年关心的话题之一,移动医疗市场也因此有着广阔的发展“钱”景。据悉,2012年美国在数字医疗公司上共投入了 1.4 亿美元,与 2011 年的 9680 万美元相比增长了 45%,完成的交易单数也同比增长了56%。而国内移动医疗市场却如处女地般鲜有几家公司,大众的需求和相对空白的市场,让2011年刚从媒体出来的张锐觉得,要抓住移动互联网的这拨浪潮,移动医疗就是自己创业的方向,春雨掌上医生因此诞生。


诞生不久后,春雨医生一直在做不同的尝试,从2013年到2015年,春雨开始做了一些收费尝试以及不同的产品。经过2013年的政策开放,2014年和2015年的资本大举进入后,移动医疗行业在2016年遇到了诸多困难和质疑,春雨作为行业标志性企业之一在当时也受到质疑,但张锐一直是移动医疗坚定的鼓吹者。在去年年底时曾坚定表示,“2016年移动医疗价值会水落石出”。


一直以来,张锐心里真正想要的并非营收,而是希望平台和用户之间建立强联系。据张锐透露,截止到2015年5月,春雨有用户6000万,医生100000人,日均8万个问题。春雨已经占到整个移动医疗市场用户量的60%,而且每日新增用户也是市场第一。


到2016年6月,春雨医生被曝出完成12亿融资Pre-IPO环节,2015年线上问诊业务实际收入1.3亿元,盈利3000万,计划分拆打包上市。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张锐突然离世。无论是对即将上市的春雨医生还是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是一个重大打击。有媒体人说,互联网创业系统一旦启动,就是24小时365天永不停息的运转。的确,这样的运转对创始人的精神和身体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


尤其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互联网医疗行业创业者比其他行业面临更多的考验,比如打破传统医疗行业壁垒、同业竞争对手、资本运作等多方的压力。张锐自己就曾坦言,2012年春雨医生B轮融资的时候,是他最难熬的两个月,常常伴随着失眠、焦虑、饮食不规律、经常担心资金链断等压力。


精神的压力很快反馈给身体,曾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实业界精英,没有输给竞争对手,却输在了自己的手里。


70后张锐的突然离世并不是孤例,而是一个现象,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近些年来,众多互联网创业者的过早离世也引发了不少人对于互联网创业人士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深思。


2004年11月24日,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胆大包天”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在上海逝世,年仅38岁;2004年,热心于慈善事业、信奉"工作是使命感,也是享受"的台湾英业达副董事长温世仁尽管身体堪忧却仍勤于工作,最终因脑中风突然去世,年仅50多岁;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曾因心脏骤停在跑步机上突然辞世……


在大众的视线中,企业家总是为鲜花和荣誉所包围,比如王均瑶是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得过浙江省"优秀私营企业家"、"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众多的荣誉。


然而,企业家真实的生活状况是否真的像他们表面所展现的那样光鲜?有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一般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他们忘我地投身于事业之中,在成就个人辉煌的同时,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在伤害着中国企业家的身心健康。商场竞争的激烈残酷,使很多企业家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九成企业家表示工作压力大,逾七成认为工作状态紧张。调查还发现,平均每4个企业家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胃炎等。


企业家在忙于工作的同时大多数饱受疾病困扰,健康状况普遍堪忧。一位业内人士提醒创业者,在拼搏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努力奋斗。


《春雨医生张锐口述:2015年底春雨要开300家线下诊所》(文 | 李雨佳)


直到2014年8月,春雨医生公布C轮融资5000万美元的时候,业界对张锐的评价仍然是:“春雨医生的模式用‘自查+问诊’就能说完,低成本融资才是张锐比较擅长的。”而不到一年之后,张锐认为自己找到了移动医疗最好的商业模式。


当医疗行业中已经有了强势的互联网渠道:民营医院的推广费用都交给了百度,靠导流挣钱,不是创业公司的菜,这一点,张锐心里一直都很清楚。春雨的友商好大夫,比春雨创业还早5年,但是直到2013年也只摸索了用户电话咨询付费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收效甚微。


直到2014年8月,春雨医生公布C轮融资5000万美元的时候,业界对张锐的评价仍然是:“春雨医生的模式用‘自查+问诊’就能说完,低成本融资才是张锐比较擅长的。”


不到一年之后,张锐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移动医疗最好的商业模式。


关于春雨医生的商业化,以下为张锐口述:


企业最大的道德就是能够盈利,不管对员工、对社会都是这样。


从2015年的数据看,我们已经占到整个移动医疗市场用户量的60%,既有占有率已经是第一的位置,而且每日新增比别人还高,商业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在商业化这块,我最初的想法和现在会有很大的差别。围绕产品的拓展,整个商业模型也在变化。产品我们开始简单,就是医患之间做解问者。2013年,我们做市场调查,90%的用户愿意付费,90%,是很高的比率。所以我们想能不能卖问题,就是让用户来付费问问题。


我们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们采购医生的服务卖给用户,是一个倒买倒卖的模型,但是我觉得这种模型未来成长性可能不够。所以后来变成一个平台模型,平台模型就是空中医院:我们让医生开自己的个人诊所,然后跟用户之间产生交互,我们提取佣金。


后来发现,这里面存在医疗行业的一个问题,用户可以为药品买单,但是,用户为问答服务付费实际意愿并不高。直到现在,我们平台每天80000个问题,只有2000单的用户付费,虽然付费量一直在涨,但是这个涨幅是不能满足我们预期的。市场调查是有偏差的:我问你,你愿意不愿意为这个事情买单,你说愿意,但真要花钱的时候,不在场景里边,就未必会掏钱了。


所以,我们做了会员制,用户交一次会员的费用,我把你的问题包了。这里面我们发现第二个问题,医疗是一个低频行为。用户说我为什么要现在花钱呢?我生病的时候再花钱不就行了吗。


然后,我们做了私人医生,一直到私人医生,真真把我们局面打开了。私人医生才上线20多天,我们还没有2C销售,我们只是2B销售,一个月卖了两千多万元。 2B销售,有的企业是给自己员工买的福利,其次是把春雨产品打包到他们既有销售的产品里:你买我的产品,我送你春雨的私人医生。2000万其实也只卖了四、五家企业。


私人医生,我们等于在产品上做一些拓展。以前,我们卖的知识一个“问答”的功能,现在我们卖的是——用户可以有自己的一个医生,了解用户的健康状况,如果有问题的话,用户到线下能够开药,能够手术,能够住院,又能够走医保,这件事情用户就觉得值。


我们的定位是“在数据基础上的新医疗业态”,什么叫“数据基础上的新医疗”?私人医生,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收集用户的个人健康数据,而最重要的商业价值就是以保险来实现。


为了私人医生服务,我们在线下开了诊所。这就是打法的不一样,有的人打法是自己去开医院,有的人开了两年多也没开起来。那我们的做法有点像加盟授权制的,医生是公立医院的医生,是和我签约的,用户是我带来的,医生、患者,加上地理位置,构成这样一个生意。


为什么在地理位置上死磕呢,你生意的交往,有买方有卖方,在一个固定场所交易,形成了一个线下交易:有人做饭,有人吃饭,我们在这个点吃饭,形成交易。那么其实未来这个东西会变化,就是你做饭的人,吃饭的人可能是从别的地方来,我们只是到这来吃饭。而且在医疗里面,这是一个常见的形态,这个在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形态。


我们第一期开了25家诊所,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今年年底开300家,每一家的投入都非常小。


签约的有公立医院,有私立医院,也有社区医院,社区医院非常少。到今年年底,我们从300家开到3000家又是另外一个阶段,这跟马上我们要做的保险商业模型是关联的。因为我要卖终端健康险,所以我需要地面落地,要落地非常非常密集才行。但这个“密”如果我自己建非常困难,这个里面有闲置资源。


医疗这个市场很复杂。中国医疗是两个市场,公立医院是简单的一个卖方的市场,人满为患。民营医院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卖方市场闲置的资源是患者,比如说中国的三甲医院的这个病床使用率是120%,那个20%就是闲置资源,有大量的人看不上病。但是民营医院病床使用率只有60%,有40%的闲置资源,我在中间可以把这个闲置资源匹配成功,为什么要去建医院呢?


我认为,O2O是一个过渡的说法。这里面会有社会心态,觉得互联网企业,还叫虚拟经济。当生产的每个环节里面互联网都嵌入进去了,那互联网存在吗?我不觉得线上跟线下的问题是割裂的。我线上的春雨平台,还是线下的春雨诊所,我们都在解决同样一个问题,就是人的疾病。


我做的不是导流量,把我的人导到民营医院,就不管他了,那我觉得是O2O。春雨,因为有了线上的平台,使产业效率变得更高。就像有了互联网,小米卖得更好一样,小米你觉得它是O2O?


我们私人医生的会员,一年3000元年费。到线下我希望他一切都是免费的,我给你送一个私人医生,你线下所有的看病、开药、检查、体检,都是免费的,当然,现在我还没办法做到住院跟手术是免费的。


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保险的生意。医疗是低频的行为,所以单次收费的话,你肯定赔。然后你变成一个打包的整体行为,他去的医院越少,你赚得越多,从商业上越划算。


第二个事情呢,其实是更深沉的一个考虑。现在民营医疗的很多问题,都跟收费模式是有关系的,医院也要盈利,你来一次我就宰你一次。如果是一个打包的整体的收费,其实会解决过度医疗的问题,过度医疗越多,医院亏损越多。未来,按照这个保险的模型,我们会和保险公司进行商业化的合作。


在新的医疗业态产业链里面,会有一个基础和原点,下面会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从产品的本质上面来看,或者叫数据。从商业的本质来看,叫保险。它是用这样一个支点,支撑上面的这个盘子。这个数据非常重要,你为什么要有数据之后才能婉转这个商业呢,是因为你没有数据不能做这个保险,没有数据没有办法把这个东西全部打穿。


举个例子,我们怎样打穿这样一个东西,我们假设一个私人用户交了3000块一年,我就包你线上、线下和基础的医药东西,如果你不信,一年当中,按照现在商业险的话,你应该去线下9次,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因为不是每次都要去线下的。但是,在我们这种新的业态下,你只要去线下三次,三次你现在到线下去拿药,基础药品帮你报销完了,这是跟药的一个关联,然后你线上的这个6次呢,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的药品电商给你做整体的配送,所有的东西都基于一个关于你是男、是女,多大岁数,婚否。


这是一个世界的现实,70亿人,只有1600万医生,远远不够用,一个医生要服务438个人,才能把全球的需求满足。医疗还存在一个特殊性,就是资源的错配,顶级的医生,就有这么多,但是顶级的智慧有很多就消耗在不需要它解决的问题上面,叫资源错配,比如看个感冒也要找主任医师。如果互联网介入其中,能够把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


从单体企业来看,我个人判断单体企业,可能像互联网企业会越来越重,从整个社会看,社会会越来越轻。比如,医疗机构会越来越轻,大量错配的资源,都能够用互联网的手段重新配置。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院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